您的位置: 首頁  >  學院新聞  >  正文

學院新聞

浙江省之江青年學術會議在台州學院教師教育(體育)學院乐成舉辦

宣布时间: 2025-05-28    浏覽量:

5月24日,台州學院教師教育(體育)學院舉辦浙江省之江青年系列活動——科技賦能教育強省學術會議。來自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甯波大學、浙江師範大學等高校的專家、之江青年學者聚集我校,就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模式構建、人工智能時代的高等教育變革、學術評價轉型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等議題展開研討。

會議照片

會議由台州學院教師教育(體育)學院黨委書記林輝傑主持,台州學院發展規劃處處長周良奎、台州學院組織部副部長許利敏出席,台州學院教師教育(體育)學院部门教師代表參加。

合影照片

聚会会议伊始,林辉杰书记代表学院对专家和之江青年学者的到来体现热烈接待,对省社科联提供的學術交流平台体现诚挚谢谢。他对学院的办学情况、專業設置、师资力量、学术结果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并强调在人工智能配景下,学院要增强与省内外高校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相助,拓展学术视野,提高学院办学水平和声誉,促进我校教育的高质量生长。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亚敏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亚敏做了以《人工智能时代教育高质量生长的二律背反:赋能悖论与突破路径》为题的学术陈诉。她首先提出了在教育领域看似合理但又相互矛盾的三对命题:即技术赋能与伦理风险并存、效率提升与人文缺失共生、资源普惠与技术鸿沟对立。并从创新驱动、系统协调、绿色生长、开发生长、共享生长五个维度,对教育高质量生长的政策内涵及理论逻辑进行了深条理分析。她在陈诉中强调,应将“人的实质自由扩展”贯串于教育的全历程与各环节。她围绕人工智能时代教育高质量生长的五大悖论,即教育公正性悖论、个性化学习悖论、师生关系悖论、评估体系悖论、伦理困境悖论等进行重点阐释。刘教授认为,人工智能配景下,教育实现高质量生长的突破路径主要有:构建“技术谦抑性”教育伦理框架,推行AI教育资源分配的负面清单制度,开发具有认知滋扰功效的反思型AI系统,建设教育技术社会影响的动态赔偿机制。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 伍宸

甯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學術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伍宸做了以《學術評價轉型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緣起、導向與战略》爲題的學術報告。他在報告中強調指出,在當前我國科研體系中存在著原始創新性研究结果缺乏,功利主義學術風氣依然存在,還不具備世界性學術影響力等問題。學術評價亟待轉型並需具備明確的價值導向,以激發研究者潛心鑽研的內在動機爲基本價值前提,以滋養求真務實經世致用的學術風氣爲基本價值偏向,以涵育矢志報國堅守卓越的學術志趣爲基本價值追求。同時在實施战略上積極探索旨在激發研究者內驅力的學術評價新模式,摒棄將學術評價結果與物質與名譽回報高度挂鈎的做法,最後還要進一步爲學術評價轉型營造寬松的社會氛圍。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 刘爱生

浙江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愛生做了以《人工智能時代的高等教育變革》爲題的學術報告。他在報告中指出,在人工智能時代,大學生需要一種全新的學習模式,即“人學”。它包罗三種新素養和四種認知能力:技術素養、數據素養和人文素養三種新的素養;批判性思維、系統性思維、創業精神和文化敏捷性四種認知能力。爲了更好地掌握“人學”,一種有效的方式是進行經驗學習。此外,鑒于機器人能力持續不斷的增長,大學需要轉變過去忽視終身教育的觀念,把終身教育納入其使命的中心职位。面對人工智能的挑戰,我國高等教育需要在人才培養、院系調整、宏觀結構和辦學使命等方面做出變革。

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 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 李拓宇

浙江大學中國科教戰略研究院院長助理、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李拓宇以《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模式構建與路徑分析》爲題做了學術報告。報告針對當前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專業建設同質化、知識體系滯後、應用場景固化等問題做了深入剖析,並選取國內外11個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案例進行紮根研究,探索提出了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雙循環”理論模型,進而識別出“AI專業研發”“AI+場景應用”和“+AI技術賦能”3條人工智能人才培養路徑,探索性提出將動態能力理論引入高等教育領域研究,並從實踐層面爲科産教融合培養AI人才提供啓示建議。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 余利川

甯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學術副教授余利川做了以《北歐一流高校失去自主了嗎?——基于哥本哈根大學、挪威科技大學、隆德大學、赫爾辛基大學的案例比較》爲題的學術報告。他在報告中提出,高校治理結構設計旨在同高校發展使命相聯系的目標設定保持一致,高校董事會則是一種典型的治理結構,其旨在確保大學不會偏離其使命和出現越權活動。換言之,治理結構實質就是一種能夠爲其行動負責並且反對魯莽或不當決策的治理機制。隨著參與高校內部治理多元利益主體的激增,北歐一流高校面臨日益趨同的強化高校資源競爭能力與維持高校共性治理模式認同的兩難境地中。一方面,北歐高校治理形成了深厚的基于民主協商與配合決策的同僚管治傳統;另一方面,同僚管治傳統已經逐步被縱向的公共行政與科層調控裹挾。

台州学院PP电子学院 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 王声平

台州學院教師教育(體育)學院副教授王聲平做了以《數字化配景下高校教師智能教育素養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爲題的學術報告。他在報告中強調,數字化配景下高校教師智能教育素養的發展是人工智能變革高等教育的時代訴求,智能教育素養是高校教師勝任智能教育環境下教育教學實踐的關鍵素養,而智能教育素養指標是引領與規範高校教師在智能時代勝任教育教學的重要抓手。通過構建高校教師智能教育素養指標體系,有助于加強對高校教師智能教育素養內涵與結構的系統認識,爲指導、評價與促進高校教師的智能教育素養發展提供參考依據,爲學術界提供一個可供討論的框架以促進專業共識。基于高校組織的文化特點,他認爲構建高校教師智能教育素養指標體系可重點從智能教育態度、智能教育倫理、智能教育知識、智能教育能力、智能教育思維等五個方面進行構建。

本次會議以“科技賦能教育強省: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高質量發展”爲主題,從差异方面和視角探討了科技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價值和路徑,既是對教育數字化轉型國家戰略的積極回應,也是深度探索科技賦能教育強省的重要舉措,爲促進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王聲平/圖:黃冰沁/審核:張夫偉/責任編輯:陳建鋒